红色之旅公益网

辛勤奉献在讲台,追寻热爱于书画

发表时间:2024-11-25 17:14


兢兢业业甘为孺子牛,忆苦思甜不忘来时路。在动荡不安的年代,孙建民坚持上学,没有放弃学业;成为人民教师后,专心于教学,不求闻达,甚至因为工作压力过大患上了高血压;退休后,余热生辉,用热爱去书写、绘画,竭尽所能表达自己对生活、对当下社会的热爱与满足。个人的光亮虽弱,但却从未停止过发光,不论影响,只求无愧于自己的内心!

图片1.png

战乱逃荒,童年艰辛

孙建民的先祖居住在涡阳县东北六十里的石弓山东面的孙庄,清末民初,迁居到了石弓南面十二里、青町镇北六里的何庄村。1942年孙建民就出生在这里。

1945年,那是抗日战争的最后一年,那时的孙建民只有三岁,村子里的人说,日本鬼子来了,赶快跑吧!村民们都四散逃走了。他的母亲带着他往何庄的西南方向奔逃,逃到了一个麦地里。5月的小麦已经出穗,麦穗打到孙建民的脸上,他看到那天的阳光很刺眼,一望无际的麦田金灿灿的,脚下的土地上还依稀长着杂草。那是孙建民儿时最早的记忆。

那时的孙家十分贫穷,整个大家族都住在一起。当时的宅基地只有四五米宽,二十几米长,上面立着两间正房和三间边房,都是草房,院子很窄,只有一米多宽。孙建民一家是长门,住在堂屋里。他的三爷、四爷住在边房中。

在那个全国人民都举步维艰的时代背景下,孙建民一家曾去过河南地界逃荒。他的父亲推着一个小土车,小土车的前面有一个木头做的轮子,后面是一个木头架子,由两条腿支撑,上面可以放些行李。孙建民当时只有5、6岁,走累了父亲就让他躺在小车上,孙建民靠在行李上,在茂密的树叶的缝隙中寻找阳光,看着树影在他的脸上一点、一点地晃过,还看见路边有一个吹着笛子的小伙子。

5、6岁的孙建民已经可以和二姐一起去村子里讨饭了。有一次他们进了一个村庄,走到一个房子门前,看见里面坐着一位老妇人。在他们之后跑来了一位战士,那位战士刚要开口说话:“老大娘……”,远处就响起了枪声,那位战士话还没说完,就立即转身跑走了。现在回忆起这件事,孙建民猜测那位战士应该是去讨水喝的。当时正是淮海战役时期。

也是在这一时期,有一次孙建民和几位小伙伴在村庄西边的道路上玩耍,距离他们几十米,他看见从东南向西北有两个穿着军装的战士,骑着红马,飞驰而过。不多时,天上来了一架飞机,向着同一方向追去。后来听说那两位战士到了西北的一个村庄,见飞机来袭,把马拴到了树林中,自己躲进了村民家中才逃过这次的袭击。

还是在这一时期,有一天上午,孙建民在门外站着,就看见有一架飞机从南往北声音很响、飞得很低,几乎是贴着树梢飞行。那天中午他从石弓集上回来的父亲说,集市上飞机扔下了三个炸弹,炸死了几十人。其实是飞机错把集市上的黄盆当成了军队中的战士,炸死了无辜的平民百姓。

孙建民的童年就是在这样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度过的。

勤勉笃学,专心致志

解放后,1952年,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上学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不仅在于上学需要钱,更在于人们对教育并不重视。孙建民去上学的契机是邻居家16岁的姑姑想去上学,但是没有同伴,这位姑姑就找到了孙建民的父亲,想要和孙建民每天一起上下学。对于上小学,孙建民是这样跟自己的父亲说的,如果让我去上了小学,在家里条件允许并且自己成绩好的情况下就不能半途而废。因为去上了学参加劳动的时间变少,身体的机能就会下降。如果中途辍学,学没上好,农活也干不好,就成了“学混子”。孙建民不想学没上好,干农活也干不好。在邻居的再三劝说请求下,孙建民的父亲终于同意让他去上了学。就这样,10岁的孙建民开启了他的学习之路。现在回望过去,孙建民还是很感谢那位姑姑的。

当时的学校在四里之外的蒋瓦房,后来和他一起上学的三四个同村的孩子上了不久之后就都辍学了,那个邻居家的姑姑也因早婚而选择了辍学,只有孙建民坚持了下来。

孙建民学习十分用工,除非是在天气恶劣的日子可能会迟到,否则他总是准时到达学校。因为他的优秀表现,当年他就加入了少先队。

在初级小学上了4年之后,孙建民去青町的高级小学上5、6年级。孙建民的作文写得特别好,在语文课上经常作为范文被老师在班级里念。除了学习很好之外,孙建民的画画水平也不错。有一次,他们的美术课老师让他帮忙画刊头的天安门,孙建民画完后自己很满意,去给老师看,老师看到十分惊讶,因为她发现孙建民把所有的红色都画成了绿色,那是他第一次认识到自己原来是红绿色盲。

1957年,孙建民小学毕业,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龙山中学。龙山中学坐落在龙山脚下,是涡阳的第四初中,他们是龙山中学的第一届学生。

在五六十年代的特殊时代背景下,孙建民专注学业,努力学习争取升学,初中毕业后孙建民想要走出去接受更好的教育,报考了安徽省重点高中阜阳一中。

那时的高中是两年制的,第二年文理分班,因为色盲的缘故,孙建民无法选择理工班和医农班,所以他选择了文科班。文科班只上语文、政治、外语和历史四门课,一个班中的五十多个学生大部分都考上了大学。孙建民考取了合肥师范学院的中文系。

不求闻达,兢兢业业

1968年,学校毕业分配工作,有两个选择,一是先去农场劳动,两年后再进行分配;二是直接去农村学校教书。孙建民选择了后者,被分配到了离家只有12里路的石弓中学,成为一名农村中学教师。因为是第一个被分配下来的大学生,学校十分重视,把当时校长的两间房子分给了孙建民一间,那个房子只有十几平米,但已经是整个学校质量最好的宿舍了。有很多房子甚至不是砖头砌的,还是土坯房。很多老师一家5、6口人都挤在一间房子里生活。

图片2.png

1978年,孙建民被调到涡阳一中。在涡阳一中教学高中班级的语文课。一个年级六个班,有三位语文老师,一人教学两个班,另外两位语文老师都是老教师,水平很高,所以孙建民的工作压力很大,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努力向老前辈们学习。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患上了高血压,要一直吃药来保持自己的血压稳定。

在他教高二那年,孙建民提出想下到初中教学“问题班”,在那五十几个人的班级里有十几个学生经常迟到、上课不认真听讲、谈恋爱……孙建民为了抓学生的学习和纪律,每天在学生上课前走进教室,哪怕不是自己的课,他也经常坐在教室最后旁听,帮助老师维持班级纪律;经常找学生谈话、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他花了很多的心思在学生身上,就是为了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在石弓中学工作的时候,他曾多年担任语文教学组组长,语文教学组几乎每年都被评为先进教学组。孙建民个人也曾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出席涡阳县的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在涡阳一中工作时,他也曾被评为阜阳地区的先进工作者。

回顾自己的前半生,孙建民在学习时专注于学习,不分心,在那个对教育并不重视的年代一级一级地升学最终考上了大学;参与工作后,他认真工作,就一门心思地想怎样提高教学质量,让自己的学生有更好的成绩,对于升职和任何的荣誉,他并不在意,以至于那些荣誉和奖状现在也不见影踪。

追寻热爱,余热生辉

2000年,孙建民退休,按年龄计算应该到2002年才能退休,但因为身体原因他不得不选择提前退休。退休后的孙建民开始写诗、作画,因为这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做起来也不会觉得疲倦,有灵感的时候就会动笔,以画或诗的形式记录下来。退休几年,他写了很多诗、作了很多画。孙建民自己出钱,找印刷厂将自己的作品印刷装订成册,无偿送给了自己的亲朋好友。

图片3.png

一本是《扇面书画——古圣先贤之教诲》,“扇面”是书画的形式,“古圣先贤之教诲”是书法的内容,通过书法作品传播正能量,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具有教育和警示意义。

图片4.png

一本是《写真国画》,诗、书、画三位一体,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来展现相同的主旨内容,孙建民虽用中国国画的纸笔颜料创作,但创作出的绘画作品却不同于传统国画,而酷似西洋油画,所以他为自己的画作取名叫“写真国画”。2004年孙建民的绘画作品曾在涡阳县文化馆展出,受到广泛好评。

图片5.png

一本是《烛光》,是一本文学系列丛书合订本,包含了《梦园诗与谜》、《逍遥宫放歌》,长篇抒情诗《生命畅想曲》、《童话新编》、《寓言新编》,中篇志怪小说《乌鸦传奇》。

亳州市文化名人、诗词泰斗杨光老师是这样评价孙建民的作品的:孙建民的诗“堪称一流”;他的一组悼亡诗“超越历代”。对于长篇抒情诗《生命畅想曲》杨光老师评价道:“句句金言,串串如珠,只有尝过人间的酸甜苦辣,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真切,深刻,感人,警世,饱含人间哲理,可以醒顽石,警贪腐,立懦者,勉行者,走好人生路。”

杨光老师对孙建民的中篇志怪小说《乌鸦传奇》的评价也很高,说:“这是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一个惊天动地的故事、一个震撼心灵的故事、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纯属虚构,但又异常真实,叙述鸟的世界,但却写尽人间百态,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恰似解剖刀,揭开假面看本质,又如匕首长矛,直刺西方鬼怪妖魔。一个人,一生的升降荣辱,成败利钝,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生活,这是一面镜子,照一照就知如何。这是人生的《正气歌》,情节离奇动人,引人入胜,我读过两遍,还想再读。”

图片6.png

还有一本《梦园诗草续集》。孙建民的诗总体上清新自然,如行云流水,有的大气磅礴,如惊涛巨浪;有的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不管是豪放还是婉约,都充满正能量。文如其人,诗也一样。孙建民关心国家,关心人民,每天阅读报刊杂志,思考研究社会、家庭与人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传统文化思想指导自己的人生。“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都是他的座右铭,这些也都体现在他的诗文中,所以他的家庭和谐美满,儿女团结孝顺。

除了上述作品之外,他还写了《穴位按摩600病》,孙建民购入许多医学著作、针灸挂图,对中西医都有所涉猎。

孙建民爱好广泛,他不仅喜欢唱歌,也能写歌,还能用电子琴弹几首曲子;他还喜欢做木工活,他的家具有一半都是自己手工完成的。当然,他退休生活中的主要爱好还是文学创作。

孙建民创作的目的是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这些作品给别人带来正向的影响,他在自己《烛光》的总序中这样写道:“因为我教了一辈子书,是教师,而蜡烛是教师的象征;退休后已是风烛残年,发挥点余热,不正像烛光吗?有光就还有热,不管这光多么微弱,不管这光能照亮几个平方,它总还是光,有光就有希望!……所以,我一直坚持写作,想为我们的社会释放点正能量!只可惜这能量太小了,自己只是个普通的小小老百姓,没有能力把自己的作品推向社会。……不管怎么样,在有生之年,我为我所热爱的这个社会尽力而为了,无愧于心!如此而已!

孙建民的童年生活是心酸的,中年生活是充实的,晚年生活是多彩幸福的。他说:“我这一生与国家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像每个家庭一样,国家贫弱,人民就痛苦;国家富强,人民就幸福。所以,爱国是每个公民人生必备的品质,如果说孝顺是每个儿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那么爱国就是每个公民对祖国应尽的天职。”

这真是:宝刀虽老豪气在,老骥伏枥志未衰,爱国不分老与少,千年放翁显风采。向这位睿智的老人致敬!

作者有话

第一次线上采访时,孙建民提到自己写的书籍,我很惊讶,惊讶一位八旬老人能在他的退休生活中创作出这么多的文学、艺术作品,从孙建民谦逊的语调中我能感受到他些许的自豪,他很热情地说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给我寄他自己的书看。两天后,我就收到了一个很重的包裹,打开是四本书,每本都有自己精心设计的封面,写着作者介绍、总序和目录。我翻看了书画集,很是吃惊,因为所画的花草、动物、风景和建筑实在是生动、精致,写实却不失意境,使得我与一同欣赏的舍友都连连惊叹。后又在空余时间阅读了部分诗词、童话和寓言,语言平易近人,主旨正向,字里行间都弘扬着正能量,从文字中也能看出孙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当下社会的赞叹。

作者介绍

图片7.png

马廉艺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2023级传播学专业本科生

指导老师

刘福州

浙江传媒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首页          业务动态          信息公开          便民服务          互动交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金政律师事务所  王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