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之旅公益网

静听风雨,墨洒乡野——专访当代画家罗曼

发表时间:2024-11-06 17:24

静听风雨,墨洒乡野——专访当代画家罗曼

在喧嚣中寻一方宁静,于笔墨间与天地对话,这是当代画家罗曼的艺术世界。他自号“听雨楼主人”,现为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老子书画研究院副院长。罗曼自幼酷爱书画,精于大写意花鸟、兼擅山水,作品洒脱简远,意境深远。20岁便开始在报刊发表书画及诗歌作品,作品多次获奖并入选《中国书画名人大辞典》。他的画作先后荣获“茶香墨浓情系香港书画博览会”优秀奖,并受邀参加“东方名家上海世博会邀请展”并获得优秀奖。

如今,我们有幸走进这位“听雨楼主人”的世界,探究他如何在笔墨之间流露心境,在乡野田园中寻找灵感。


图片 1.png

缘起:儿时起笔墨相伴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罗曼自幼便与书画结下不解之缘,春节前换中堂画的时刻总让他激动不已。“小时候,每到春节,我的父亲都会把家里的中堂画换成新的。”罗曼回忆到,“虽是印刷品,但那些画都出自名家之手,深深地吸引着我。“在三四年级时,他偷偷地在课堂上画画,屡次被老师抓到。后来,他在大伯家偶然发现了一本芥子园画谱,如获至宝,他将这本画谱悄悄带回家,临摹了整夜,第二天再偷偷送回去。就这样,在那个年代,罗曼拥有了第一本“自制”画谱。这段经历让他初尝书画的奥妙,也激发了他持之以恒的热情。

1985年,罗曼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入涡阳师范学校,开始正式学习国画。他不仅痴迷于国画,还对唐诗宋词情有独钟,遂以“听雨楼主人”为号听雨”二字意境深远,既是对南宋词人张捷的致敬,也寄托了他对未来的憧憬。“当年家境贫困,所谓‘楼’,不过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谈及别号的由来,罗曼说到,“以此命名,以期学业更上一层楼的同时,也希望将来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楼作为画室。“毕业那年,他创作了一幅《细雨鱼儿出》,投至《安徽日报》并获发表,收到样报和稿费时,他难掩激动,“虽然稿费只有30元,但我忙得忘了取,如今还留着那张汇款单呢!”

师友相承,深情难忘

2000年,罗曼提议成立石弓镇书画艺术协会,并举办书画展览。在向文联汇报工作时,他遇见了朱子建老师——这位后来的良师益友。朱老师得知罗曼的艺术梦想后,便邀请他去自己位于涡阳的工作室学习。朱子建不仅慷慨解答书画技法,更教诲罗曼书画“三记”:画中无笔,有笔无墨,画中无意,教导他如何避免当代画家常见的弊病每次见面,朱老师还会展示齐白石、黄宾虹、王雪涛等名家作品,让罗曼从细微之处感受笔墨之美。至今,不论求学者或书画爱好者,只要朱老师举办书画交流,必亲自款待。温厚的师德让罗曼无比感”常去学习交流的有十几人,我是少有的一个书画双修的,因此朱老师对我也是倍加呵护,二十多年过去了,他是我真正的良师益友。”

后来,在朱子建老师的影响下,罗曼在石弓镇改造了一个院子,并命名为“包河美院”,为家乡的书画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聚会和学习的场所。这一方小天地成为乡土艺术的温床,也寄托了他对朱老师教诲的深深敬意。如今,这里是乡亲们进行书画交流的“艺术小院”。

图片 2.png

老子庙写生

从乡土中汲取灵感

“家乡既是灵魂的栖息地,也是我艺术创作的源泉。家乡的山水人情,一草一木,都值得用画笔再现出动人的画面。”

在罗曼的作品中,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无论是荷花、竹子,还是葫芦、丝瓜,都洋溢着田园风光。他不追求刻意精致,而是在质朴中呈现生命韵味解释道,家乡的院子中就种着这些农作物,从幼年到成年的每一阶段,他都在观察它们的生长,因此作画时自然流露出情感。

图片 3.png

图片 4.png


其中最令他满意的是一幅名为《硕果飘香》的葡萄画。在创作这幅作品之前,他曾亲自种植葡萄,观察它的枝蔓如何攀爬、果实如何成熟。他说:“生活中的葡萄越整齐越好,而画中的葡萄却需要带有残缺之美。好枝干,要靠书法的功底支撑所以我在画画之前总是要先写半小时以上的书法然后才去创作这种独特的创作思路,使他的作品既有生活的真感,又具备书法的古韵美。

图片 5.png

谈及最特别的创作经历,罗老师认为是石弓镇领导委托创作的壁画——石弓八景。该壁画位于包河闸西北角,内容是石分别为陈抟卧迹、蓝桥会、遗履桥、仙人巷、道竹桥、嵇康墓、万宝泉、法云寺。这是他从家乡美景汲取灵感的尝试,也是对古代典故的致敬。他花了一个星期左右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用近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这幅壁画。这次创作让他与家乡的文化脉络紧密相连,也为石弓镇留下了一处具有时代印记的艺术瑰宝。

画即心语,笔墨见情。画作不止是线条和颜色的堆砌,更是艺术家心境的流露。罗老师的画作充满对家乡的热爱与敬仰,仿佛诉说着他与家乡无法割舍的联系。

图片 6.png

罗曼香港参加文化交流

双重使命:是画家,也是老师

自师范毕业后,他被分配到离家三十公里外的新兴镇重兴中学支教。“在重兴中学支教是我一生中度过的最充实也是最寂寞的两年。”罗曼回忆道,“那时三个年级只有六个班,除了校长会计是公立教师,其余都是民办教师。师资力量非常薄弱。”重兴是一个小集镇,当时社会治安很差,学生多是街头巷尾的孩子,叛逆而顽皮,不怕老师。

1988年九月,阴雨连绵,校长把初二最难带的一个班交给罗曼,让他当班主任。初生牛犊不怕虎。班里几个最调皮的学生明显没把这位年轻的班主任放在眼里,在他的课上捣乱。放学后,罗曼把他们几个留下,拉着他们打篮球,一说到打球,这些“小虎崽”很是兴奋积极。这一场球赛让他们个个口服心服,甚至还帮着管理班级。罗曼巧妙地用篮球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逐渐将一班“捣蛋”学生带成了一支团结的队伍。这段时光虽然短暂,却成为他教师生涯中最难忘的一段记忆。

当罗曼要调回时,重兴校长姚有道再三挽留他并答应给其副校长职务,即便面对如此待遇,但罗曼脑海中只有一道声音在回荡——我要回到家乡。

1990,罗曼调回石弓高楼中学。六年后,他随着学校撤并到石弓中学,担任专职美术老师。为帮助学生取得更高成绩,他组织了课外美术兴趣小组。每到周末,他都会带着学生们画画,其中五十多名学生成为了高校的美术专业生。他特别提到曾教过的一个学生彭冲,这位学生成绩不佳,但在罗曼的帮助下,把他送入涡阳四中美术班学习,如今在北京画院已小有名气。谈起这些学生,他倍感欣慰。在课堂外,罗曼无偿完成学校的大部分宣传工作,从布置教室到书写横幅,他无怨无悔地为学校贡献自己的艺术才华。

“尽管艺术并没给我带来丰厚的金钱,但是给我带来的精神财富是不可估量的。能够做一位文化传承者,是我的骄傲。”

图片 7.png

培训中小学美术教师示范中

心随笔墨,魂系乡土

“余年所愿,无非是行山水、画乡情。”对于未来,罗曼老师早已有了规划——游历名山大川,以书法之法传达画意,以大道至简方式进行创作。他希望未来能用更简洁的方式表现中国画的精髓,将自己的心灵和故乡自然紧密结合在一起。

采访尾声,罗曼深情寄语后辈“工作四十年,弹指一挥间。转眼已非是少年。生活的苦,工作的累始终没有影响到我对艺术的偏爱。同时,我也希望后辈及家乡的年轻人能积极向上,勇于进取,能够传承石弓文化,再创辉煌。”

图片 8.png

黄心怡,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级传播学专业本科生

指导老师: 刘福州,浙江传媒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首页          业务动态          信息公开          便民服务          互动交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金政律师事务所  王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