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秉丹心,仁术济苍生 ———一个医生世家的传承与守望发表时间:2024-11-03 12:53 在皖北大地,在涡阳县石弓镇,有这样一位医生,他在石弓镇行医30多年,救人无数,被当地人称为“农民的贴心人”、“老百姓的守护神”,他就是涡阳县石弓镇中心医院原院长刘玉礼。有感于刘玉礼的感人事迹,2021年7月浙江传媒学院2020级研究生张冬昊、2019级新闻学专业学生王哲走进石弓镇医院,采写了《医者仁心,大爱无疆——记乡村医生的典范刘玉礼》一文,一经发表,就被多家媒体转载,好评如潮。特别是文章中写道:“医者仁心,大爱无疆。2019年6月26日,刘玉礼因病去世,在他的葬礼上,曾经受过刘玉礼医治过、帮助过的人们,数百人从全国各地、四面八方赶来,缅怀他们心中的恩人、尊敬的医者刘玉礼。”这段话感动了无数人。 刘玉礼所在的家族,三代行医。刘玉礼的父亲刘泰昌是石弓镇神桥村的一名村医,在当地享有盛名。刘玉礼的四位子女,人人成才、个个优秀,其中有两位在涡阳县人民医院工作,老大刘荣英是涡阳县人民医院的药剂师,小儿子刘晓现在是涡阳县人民医院的神经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带着尊敬和感动,也带着好奇,2024年7月,浙江传媒学院参加暑期社会实践人物访谈的部分大学生再次来到刘玉礼所在的家乡,对刘玉礼的四位子女进行了集中采访,目的就是深入一个家庭,走进一个家族,特别是一个医生世家,听听他们有着怎样的故事,看看他们有着怎样的家风,又有着怎样的家族传承。
大医精诚,大爱无疆 1937年,刘玉礼出生在涡阳县石弓镇神桥村。在六个兄弟姐妹中,刘玉礼排行老二。上个世纪30、40年代农民的生活大多贫困,在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的情况下父亲刘泰昌无法供应家里所有子女去接受教育,只有老大刘玉仁接受了正规的学校教育。刘玉礼就留在了他父亲的身边,跟随父亲在乡村医院里,逐渐探索出深厚且渊博的医术。 医者仁心,医者仁术。刘玉礼家族的传承就是:从来没有一个刘家人不敢不尊重医德、不敢不认真看病行医。白衣秉丹心,仁术济苍生。在这片土地上,每一个纯朴善良的人都不应该因为病痛而受到折磨。就算物质匮乏,就算条件艰苦,只要自己还有行医之术,就要秉持白衣之心,就应该去为病人们祛除病痛。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卫生条件差,医疗资源稀缺,疾病预防和治疗水平较低,再加之物质的匮乏以及卫生知识的缺失,百姓们不论大小疾病都会不由自主的去询问当地的村医。刘玉礼跟随父亲行医,不断向父亲学习医术和文化基础知识。他一边自学,一边在治病的过程中探索,通过实践,一步一步的提高自我,最终扎根在了皖北石弓镇的土地上,开始他作为医者照拂当地百姓,为石弓人民做贡献的一生。 1970年刘玉礼就被选拔为石弓镇中心卫生院的正式医生。1978年,因业绩突出,能力出众,刘玉礼出任石弓镇中心卫生院副院长,两年后任院长。他在院长这个岗位上,坚守了20年。他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份承担责任的决心。不论是从小在父亲身上接触到医学,再到后来自己一步步地探索,这成就了刘玉礼,他作为一名从乡村走出来的医生,相当于全科医生。内科的胃痛心悸、外科的跌打损伤,连村里妇女生孩子,村民都要请刘玉礼前来照顾和指导。刘玉礼做到了真正的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实切解决老百姓的需求。虽然没有上过学,但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刘玉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除了向父亲学习之外,刘玉礼在解放初期也抓住各种机会不断进修学习,在不断的累积下,医术越来越纯熟,也越来越受患者信任。一直到1998年刘玉礼退休后,来找刘玉礼看病的病人仍络绎不绝。特别是每逢赶集日,便是病人最多的时候。这时刘玉礼给病人看病,下午两点都下不了班,其他科室都关门了,刘玉礼还在给病人看着病。 白衣丹心,医者仁术 出生在医生世家,刘玉礼的小儿子刘晓也在追求着治病救人的白衣之术。家里有着浓厚的医学氛围,他从小就跟着父亲一起去往乡下见证自己的父亲治好一个又一个病人,在感慨父亲的伟大时,幼小的他已经在心里埋下了学医的种子。刘晓的两位哥哥一个选择了从事教育,一个选择从事工业经济管理,父亲在小儿子身上也默默定下学医的方向,刘晓在高考时成功考上了安徽医科大学,迈出了走向医学的第一步。父亲刘玉礼对刘晓的职业要求强调两点:“一个是医术要精益求精,另一个是对病人态度要好,无论贫富、地位高低,要一视同仁。态度好了,病人的病就好了一半。”这被刘晓牢牢记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 刘晓现在是涡阳县人民医院的神经内科主任,父亲对他的言传身教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刘晓回忆起在1996年时发生过一起印象很深的病例,那是一个孕妇才20多岁,却死在了手术台上,一尸两命。在后来的医生会诊上,他们集体分析却得不到具体的病因,后来在那一年的八月十五刘晓回家过节时,父亲问起了这个事情。父亲听后说怎么会诊断不清呢,这不是肝昏迷吗?父亲说完刘晓才恍然大悟。那一刻他对父亲的敬佩好像又上了一层。父亲的基本功和经验是高超的,让人叹为观止。刘晓很感谢父亲对他工作的指导,特别是对临床工作的帮助。父亲当了一辈子的乡村医生,大部分的农村人上至疑难杂症,下至发热感冒都是找当地村里的村医,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他可以接触到许多的病例,拥有精湛的医术,他想把所有的经验都要传给同样作为医生的刘晓,父亲的教诲都化作记忆永远留存在刘晓的心中。 聊起父亲,刘晓还说起了另外一件事情。刘晓说当时父亲就快要退休了,但是镇上有人闹了很大的矛盾,当时就有领导去找父亲,希望父亲来进行调解。他说父亲的威望在当地很大,这是父亲一辈子行医救人留给世人的最真实的印象,父亲经常教育刘晓,对待病人的态度要好,要有耐心,要让别人信任你,不论什么原因都要站在病人的角度去思考。这也被刘晓奉为宗旨。 医学领域涉及的知识和技能极为广泛和复杂,医生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疾病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在工作中刘晓对自己的规划也很清晰,刘晓说医生的主要责任是治病救人,要多方面的发展自己,医术要不断的精进,但是也要学会锻炼身体,加强体魄,认识新出现的事物,去适应时代的变化和科技的进步,刘晓如他的父亲刘玉礼一样为了更好地诊治病人,使病人摆脱痛苦,不断的提升自我,提高自己的医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 医生职业是一个责任重大且高风险的职业。医生的每一次诊断、治疗决策和手术操作都直接影响着病人的生命和健康。现如今学医的人群在不断增加,但是坚持不住的也大有人在,刘晓对当代青年也寄予厚望:困难是眼前的,前途是光明的,职业是高尚的,路途是无畏的,要继续努力。医生,白衣天使,用其大医精诚,做到大爱无疆,正如刘晓所说“坚定自己一直走下去”。 “我做到了我父亲(对我们的期待)” 无私奉献白衣羽,承载丹心代代传。“白衣”一词所承担的责任和力量是无穷的,父亲将白衣之心的内涵传承给了他们,他们又在生活中用自己的实践证明“我做到了我父亲(对我们的期待)”。 家人的嘱托,父亲的希望,深厚的情感,沉重的负担,他们全都扛了起来。采访中,他们回忆起往事,特别是回忆起父亲,有苦有甜,有笑有泪。在他们的回忆里,记忆最深的永远是父亲对他们的教育,对他们的关心,对他们无私的爱。这种无私让他们将自己的无私也传承了下去,这是一份家族的延续,家族的守望。 “父亲,是岁月的雕刻家,用他的智慧与爱,雕琢出我们的模样。他的存在,让我们学会了爱,学会了坚强,更学会了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在成长的每一步中,父亲的影子,都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引领我们勇往直前,无畏风雨。”刘永清如是说。 “教育”一词伴随了刘永清的一生。刘永清作为刘家大儿子是听从父亲的建议选择了走上教育的道路,父亲对他说,我们是医生世家,还没有出现过有学问的人,你可以尝试选择教育。那时候的涡阳县石弓镇是落后的,贫穷的,人们无法很好地去完成对于教育的追求,但是他的父亲却认为就算再苦也要去上学,也要做一个有学问的人。 刘永清回忆说他的父亲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就因为贫穷而不得不放弃学习,父亲是由爷爷在田埂上用一棵棵树枝在地上一个字一个字教出来的,那段日子很艰辛,但也是在学习中深刻地认识到知识是多么的重要。父亲觉得人不能没有文化,他把这份学习的心寄托给了子女。“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父亲常对刘永清说:“我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你们再苦也要上学去,不能再吃这份亏。”但小时候的他其实并不是那么理解。他曾经去面试过空军,当时已经到达面试的最后一关,但是却被父亲给赶回了家,说:“你应该要先抓住学习,不要浪费学习的机会。”后来刘永清没有当成空军,他选择成为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 刘永清凭借刻苦学习从石弓镇走了出来,1981年从亳州一中考到了阜阳师范大学。我问到他在学习中有没有什么困难,他说困难的是“生存”。没有钱怎么生活呢?但好在国家对他们进行了扶助,18块钱的生活费和36斤的粮票足以支撑他好好地学习掌握知识,生存下去。 在国家的扶持下,刘永清在毕业之后回到了涡阳一中去担任物理老师,这一担任就当了13年,他在采访中说道:“老师对学生不应该只是打骂和教授学业,更应该能够很好地去融入他们。”他在教书期间会经常与学生打打球,聊聊天。“青年一代的思想很重要,能够和他们沟通,交心,了解他们到底想要做什么,他们的想法是什么,我觉得是必要的”。他在教育行业工作了几十年,对于教育他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说“2000年后学生的压力骤增,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不只是一味的只看重学业”,他还说“你所处的环境会影响你自己本身的发展,所以塑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侃侃而谈,印证着他对于教育工作的认真,无私奉献,父亲对他守护和关爱,他也用心去培养他亲爱的“孩子们”。 “理论要用到工作中去”,这是整个采访刘永杰过程中留给我记忆最深的一句话。刘永杰用他30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并论证和应用了这句话。 他是家里的老三。小学时是在石弓镇上学。后来1977年时,在改革开放前,一批优秀的老师离开了家乡,父亲为了他的学业着想,将他送到了阜阳市第三中学,一直从初一读到了高二。那时的高中是两年制,高二结束他参加高考,第一次高考没有到达本科分数线,父亲觉得应该再往上考,得考到本科。那是一位农村老父亲的内心的深沉想法:要通过学习走出去,好好地走出去。所以他又重新再战,复读,第三次时考到了本科线。他选择了安徽工业大学的前身——马鞍山商业专科学校。他读了企业管理。这似乎和他们家族的医学血脉有所不同,但他坚定地选择了商业,走上了三十多年的工商业之旅。 1989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涡阳县商业系统,在国营牛羊肉加工厂担任生产科科长。当时的他带领了100多个工人,在加工厂的两年,他认识到了很多书本上所没有的知识,他在这里学到的知识让他的精神得到了升华。他在这里认识到理论要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要与现实结合,要用哲学思想来指导我们的行动,要用他所学的管理理论去管理工人。在加工厂的经验为他之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阜阳市各县市区设立招商局。在1993年时,他报名参加考试,进入了招商局,之后他被安排到了煤炭办。那时的涡阳县,属于阜阳市管辖,他回到了家乡涡阳县去进行能源开发。涡阳的地下有煤矿,煤矿资源的开发使得涡阳的经济发展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整个社会也逐渐地充满活力。在交谈完这些,刘永杰说“这都是我16年里亲眼目睹和经历的。”在这16年里,涡阳县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16家,规模以下企业达到1000多家。刘永杰说他在这里见证了整个涡阳工业的发展,作为企业成长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感到很庆幸,也感到很欣慰。 2015年至今他一直在涡阳县工信局工作,担任办公室主任,主要是负责工业生产与协调。“国家要求我们不能过多的干涉企业的发展,但是我们要引导和服务这些企业,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生产和运营环境”,“一个人最大的危险就是没有对手,一个企业最大的危险就是没有竞争对手”。他鼓励创业创新,对于工业的发展道路,要追求高质量,绿色发展,特别是智能化,自动化的发展。刘永杰在他的从业时间里,他服务过八任局长,与工业打了34年的交道。他的父亲希望他走出去,他做到了,他用自己的能力去服务人民,和他的父亲一样,使家乡,这片土地变得更好。 大姐刘荣英,作为家里的老大似乎从很小的时候她就意识到应该帮这个家做点什么。15岁入校时带着老二老三去上学,她的父母去下乡治病。父母的辛苦显而易见,但父亲却总是摆摆手对她说:“你去好好学习,家里不用你帮忙。”,她还是会偷偷地去帮。可家里的日子依然过得很艰难,对比同学家里更甚,小小年纪的她望着母亲说:“我们家里什么都没有,只有纸箱子,只有装药的纸箱子”。在饭都吃不饱的时候,家里有人来找父亲看病时,父亲仍然会问那些病人有没有吃过饭,会留下这些病人在家里吃。小时候的他们因为别人的到来而吃不上饭,她总是不理解,为什么?为什么家里都没钱了,父亲还要去救济其他人呢?长大之后,刘荣英才发现父亲那是因为拥有异于常人的责任感。父亲这些做法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说到父亲时,她不禁潸然泪下。在刘荣英的回忆里,父亲总是很辛苦,常常忙到连一份热饭也吃不了,他挣的那些钱大部分都给了他们四个孩子上学。父亲长远的目光将他们四个农村孩子都送上了学习的道路,成就了现在的刘荣英,现在的她在医院里担当药剂师。受父亲的影响,从小的刘荣英就耳濡目染,不止在医学方面受父亲的影响,父亲深深的责任感,也感染着她。父亲教育她,在医院里不要把自己生活里的情绪带到工作中去,你要对你的病人负责尽责,你要用你的热情去感化他,和他相处得像朋友一样。她很认可父亲的这个观点。刘荣英说:“我是一个工作努力的人,年年都会得先进。”说这些话时她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她在回馈父亲,更在造福患者。 孩子们都是好样的,他们牢记刘家传承,承接白衣之心,以另一类方式“悬壶济世”,真正做到了父亲希望他们做到的。也许,这才是一个家族真正的传承和守望。
作者:孙佳慧 浙江传媒学院文化创意与管理学院 2023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生 指导老师:刘福州 浙江传媒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